請問數位相機的數位防手震.電子防手震.光學防手震的差別?
謝謝^^
er">
目前數位相機市場中,廠商於相機內所提供防手震機制可分成兩種:
※光學防手震
※數位(電子)防手震
※光學防手震
光學防手震技術依裝置位置又分為兩種:
*鏡頭組光學防手震系統:利用鏡頭組中的光學鏡片偏移來矯正手振帶來的影響,這種防手震系統是由「震動偵測元件」、「補償振動鏡片組」和「驅動控制部分」組成,並依靠補償振動鏡片的浮動來矯正因為手振而引起的影像模糊。CANON的IS、NIKON的VR(部分DC的VR是採用感光元件移動防手震系統)、PANASONIC的O.I.S.都屬這種。
照片擷取自 彩虹
*感光元件移動防手震系統:透過內置感應器,來檢測機身的震動,然後快速計算所需的補償資料,並移動感光元件達到補償手震的效果。Konica Minolta的AS、PENTAX的SR、Ricoh 的 Vibration Correction Function都屬這種。
照片擷取自數位蘋果網
※數位(電子)防手震
利用軟體技術達到防手震目的,目前各家使用方法不太一樣。
*Nikon 的 BSS(Best Shot Selector) 則是從拍攝的多張照片中,自動挑出一張最清楚的(不過也會有誤判的情形)。
*Olympus 的 數位影像模糊校正模式,提高ISO值,縮短快門時間達到防手震目的。
*Fujifilm高ISO高感光防手震(利用SUPER CCD有效抑制雜訊,用高ISO縮短快門時間)
*Casio 的 Anti Shake DSP ,運用影像訊號處理技術以及高速快門,來減少手震造成影像模糊。
*Samsung 的ASR(Advanced Shake Reduction)則是利用軟體運算去做影像的修正。(計算震動對影像的影響後修正影像)
光學防手震對於照片畫質影響很小,但是數位防手震不管是提高感光度或利用軟體運算去做影像的修正,對畫質都有不小程度影響。
手震的原因在於光線透過鏡頭後在感光元件感光成相時,因為光線昏暗,快門時間拉長,同一光源在感光元件上感光位置不止在一個位置上感光,也就是同一個感光位置感應了多道光源,致使影像模糊難辨。假設拍照時快門時間為1/100秒時,成相點在感光元件上位移量為0.01公厘,這時位移量不是人眼所能辨識,所以這照片沒有手震的問題,但是快門拉長到1/15秒時,成相點在感光元件上位移量為0.067公厘,此時肉眼已經可以辨識,就稱這照片已經手震。
假設某人在快門1/30秒時,拍照成功機率為90%,快門1/15秒時拍照成功機率快速下降剩下不到50%,快門再下降到1/8秒時,拍照成功機率剩下不到10%,因此在快門時間1/30秒到1/15秒時,明顯感覺拍照成功機率的差異,就稱為這1/30秒為此人拍照「安全快門」。一般經驗以焦長倒數做為「安全快門」,焦長為30mm時,「安全快門」約為1/30秒,焦長為125mm時,「安全快門」約為1/125秒,「安全快門」只是概念不是絕對值,會因每個人穩定性而異。而防手震機制的作用就在於提高在低於安全快門時拍照成功機率,如前所述假設開啟防手震機制,1/15秒的拍照成功機率由原先不到50%提升到80%,使用者就能明顯感受防手震機制發生功效。所以光學防手震還是有使用時機及其極限,並非開啟了就保證不會有手震現象。
個人同意讓我想想... ( 大師 1 級 )前輩的意見,用搜尋可以找到很多相關資料,讓我想想... ( 大師 1 級 )前輩對於防手震的回答也不少,每題都回答十分詳實精采,惟目前知識 是個大而不當的資料庫,萬一搜尋到這種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206062113292 [就如 以前CD隨身聽 開防震 就是把它速度 快 轉的越快 離心力越大 越不容易震動 同樣的意思~ 同樣越費電 ←比如而已 (結構不同 理論相同)]也實在很倒楣,在知識 中用搜尋欠缺效率,所以還是整理網路資料,解說給發問者了解。
以上意見供發問者參考。
參考資料
網路資料整理